《披荆斩棘》的“哥哥”们,再无“现象级”
作者 | 胡圆圆
编辑 | 袁佳琦
随着《披荆斩棘2》(以下简称《披哥2》)一公舞台落幕,这档曾被寄予厚望的综艺似乎已显疲态。尽管初舞台苏有朋的《红蜻蜓》引发集体怀旧,郑钧组的《忽然之间》也掀起小范围回忆杀,但社交平台上关于节目的讨论热度正迅速降温。
数据层面更显尴尬:猫眼、骨朵等平台显示,《披哥2》热度始终徘徊在综艺TOP5边缘,与去年现象级的《披哥1》形成鲜明对比。更讽刺的是,其豆瓣7.4分的评分虽比前季高出0.1分,但打分人数甚至不及刚播一期的《脱口秀大会5》。
情怀失效与舞台硬伤
节目遇冷的根源在于三重矛盾:观众对"情怀杀"的审美疲劳、部分哥哥唱功短板明显,以及叙事张力的缺失。尤其值得注意的是,在招商层面,《披哥2》却呈现反常繁荣——超10个品牌入驻,涵盖食品、数码、母婴等多领域,金典、京东等大牌云集,甚至出现哥哥们直接代言广告的深度合作模式。
这种"高热招商、低温传播"的割裂现象,暴露出制作方对"王心凌效应"的误判。节目组试图复制《姐姐3》的成功路径,将苏有朋作为情怀引爆点,却忽略了关键差异:
• 曝光度差异:王心凌此前多年淡出主流视野,而苏有朋持续活跃于《创造营2019》《中餐厅》等综艺; • 业务侧重:影视导演身份已稀释其歌手标签; • 情怀阈值:小虎队情怀被反复消费,新鲜感殆尽。
选角失衡与叙事失焦
节目组在嘉宾配置上暴露出明显的策略偏差:32位哥哥中,内地艺人仅占12席,港台艺人占比过高。更引发争议的是,如金瀚、王大陆等既缺乏舞台实力又无转型需求的"跨界选手"混迹其中,与节目"突破自我"的立意背道而驰。
舞台专业性的塌陷更为致命:尽管有郑钧、仁科等实力派坐镇,但多数影视转型艺人vocal能力不足。一公舞台竟无一首出圈歌曲,苏有朋组登顶全靠人气而非作品质量,使节目沦为"舞美大秀"。
叙事层面同样存在重大失误。杜德伟融入《第八号当铺》元素的巧思、任贤齐的经典重现、吴卓羲林峯的兄弟线等潜在爆点均未被深挖。对比《披哥1》中赵文卓的"反萌差"、李承铉的"眼镜杀",本季缺乏具有传播力的人格记忆点。
芒果系综艺的困局与出路
更深层的问题在于模式固化。从《姐姐》到《哥哥》,芒果TV开创的"逆龄选秀"本以差异化制胜:聚焦成熟艺人的成长叙事、突出专业舞台呈现、挖掘人物多维魅力。但当同类节目批量生产后,同质化与过度消费情怀导致新鲜感流失。
值得警惕的是,在芒果TV广告收入首现下滑的背景下,其"综艺强、剧集弱"的失衡结构更依赖头部IP。《披哥2》的平淡表现预示着:单纯依赖情怀滤镜和舞美升级已难维系观众忠诚度,必须重构内容价值——或强化专业竞技性,或创新叙事维度,否则终将被观众厌倦。
当60岁的杜德伟仍在挑战高空动作,57岁的温兆伦坚持全开麦演唱时,节目组更应思考:如何让这些真实动人的"披荆斩棘"被看见,而非淹没在套路化的剧本里。毕竟,观众期待的从来不是精致的情怀罐头,而是鲜活的生命力呈现。